-

  • Author: Vários
  • Narrator: Vários
  • Publisher: Podcast
  • Duration: 49:50:53
  • More information

Informações:

Synopsis

- Vllsxx666 ? ! 1472 1529

Episodes

  • 132-儿童教育的弊端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11/04/2018 Duration: 13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在这个一切都变得十分功利的时代,学校变得像是一个功利场。重视智商,轻视情商,看重高分,忽视低能,重视体罚,轻视鼓励等等现象,古人和今人相比,并无二致。入世无非人情事变,教育忽略了这些,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。本讲原文:若近世之训蒙稚者,日惟督以句读课仿,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,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,鞭挞绳缚,若待拘囚。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,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,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,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,偷薄庸劣,日趋下流。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,何可得乎?凡吾所以教,其意实在于此。恐时俗不察,视以为迂,且吾亦将去,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,其务体吾意,永以为训,毋辄因时俗之言,改废其绳墨,庶成“蒙以养正”之功矣。念之念之!

  • 131-心学儿童教育总纲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09/04/2018 Duration: 15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阳明先生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人,这一点和孔子十分相似,可以誉之为万世师表,在教育儿童方面,他的观点是如此大气宏通。这也同时说明了,儒学在教书育人的观念上,并不是像某些人想当然地认为的那样只会束缚人,扼杀人,阻碍人,相反,真正的儒学,在教育人的观念上,是如此地开明,如此地体察人情,如此地循循善诱!谦谦君子温润如玉。本讲原文:古之教者,教以人伦。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,而先王之教亡。今教童子,惟当以孝、弟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为专务。其栽培涵养之方,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,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,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。今人往往以歌诗、习礼为不切时务,此皆末俗庸鄙之见,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?大抵童子之情,乐嬉游而惮拘检,如草木之始萌芽,舒畅之则条达,摧挠之则衰痿。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,中心喜悦,则其进自不能已。譬之时雨春风,沾被卉木,莫不萌动发越,自然日长月化。若冰霜剥落,则生意萧索,日就枯槁矣。故凡诱之歌诗者,非但发其志意而已,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,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。导之习礼者,非但肃其威仪而已,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,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。讽之读书者,非但开其知觉而已,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,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。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,调理其性情,潜消其鄙吝,默化其粗顽。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,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,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。

  • 130-谦谦君子温润如玉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04/04/2018 Duration: 12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这个道中,天理落在心之本体上就是道的运转流行,就是良知,就是德行,仁义礼智信并不是从外面的,而是我们本自有之。尊道,致良知,不让它流失,不让它堕落,不让它异化,就是尊德性。写此信的时候,先生已经名闻天下,且德高望重,但是先生谦谦君子之态依然如故。心有敬畏,敬天畏地,才能真正做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。本讲原文: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一节,至当归一,更无可疑。此便是文蔚曾著实用功,然后能为此言。此本不是险僻难见的道理,人或意见不同者,还是良知尚有纤翳潜伏。若除去此纤翳,即自无不洞然矣。 已作书后,移卧檐间,偶遇无事,遂复答此。文蔚之学既已得其大者,此等处久当释然自解,本不必屑屑如此分疏。但承相爱之厚,千里差人远及,谆谆下问,而竟虚来意,又自不能已于言也。然直戆烦缕已甚,恃在信爱,当不为罪。惟濬处及谦之、崇一处,各得转录一通寄视之,尤承一体之好也。

  • 129-为学的次第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02/04/2018 Duration: 14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为学是有次第的,本篇厘清了生而知之、学而知之、困而知之三种人为学功夫的分别,以行路之人打比方,说明三者之间的本末关系。本讲原文:“尽心”三节,区区曾有生知、学知、困知之说。颇已明白,无可疑者。盖尽心、知性、知天者,不必说存心、养性,事天,不必说夭寿不贰、修身以俟。而存心、养性与修身以俟之功已在其中矣。存心、养性、事天者,虽未到得尽心、知天的地位,然已是在那里做个求到尽心、知天的工夫,更不必说“夭寿不贰、修身以俟”之功,已在其中矣。譬之行路,尽心、知天者,如年力壮健之人,既能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间者也。存心、事天者,如童稚之年,使之学习步趋于庭除之间者也。“夭寿不贰、修身以俟”者,如襁褓之孩,方使之扶墙傍壁,而渐学起立移步者也。既已能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间者,则不必更使之于庭除之间而学步趋,而步趋于庭除之间,自无弗能矣。既已能步趋于庭除之间,则不必更使之扶墙傍壁而学起立移步,而起立移步自无弗能矣。然学起立移步,便是学步趋庭除之始,学步趋庭除,便是学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基,固非有二事,但其工夫之难易则相去悬绝矣。心也,性也,天也,一也。故及其知之成功则一。然而三者人品力量,自有阶级,不可躐等而能也。细观文蔚之论,其意以恐尽心、知天者,废却存心、修身之功,而反为尽心、知天之病。是盖为圣人忧工夫之或间断,而不知为自己忧工夫之未真切也。吾侪用工,却须专心致志,在“夭寿不贰、修身以俟”上做,只此便是做尽心、知天工夫之始。正如学起立移步,便是学奔走千里之始。吾方自虑其不能起立移步,而岂遽虑其不能奔走千里?又况为奔走千里者而虑其或遗忘于起立移步之习哉?文蔚识见本自超绝迈往,而所论云然者,亦是未能脱去旧时解说文义之习,是为此三段书分疏比合,以求融会贯通,而自添许多意见缠绕,反使用功不专一也。近时悬空去做勿忘勿助者,其意见正有此病,最能耽误人,不可不涤除耳。

  • 128-大智慧的所在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30/03/2018 Duration: 16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只要内心坚守良知的准则,即便在具体的手段上,以曲为直,也都是良知的作用。入世的人情事变,做到了问心无愧,这不正是良知之用的体现吗?本讲原文:“億”、“逆”、“先觉”之说,文蔚谓“诚则旁行曲防,皆良知之用”。甚善甚善!间有搀搭处,则前已言之矣。惟濬之言,亦未为不是。在文蔚须有取于惟濬之言而后尽,在惟濬又须有取于文蔚之言而后明。不然,则亦未免各有倚著之病也。舜察迩言而询刍荛,非是以迩言当察,刍荛当询,而后如此。乃良知之发见流行,光明圆莹,更无挂碍遮隔处,此所以谓之大知。才有执著意必,其知便小矣。讲学中自有去取分辨,然就心地上着实用工夫,却须如此方是。 

  • 127-行仁之本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28/03/2018 Duration: 09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孝悌是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伦理要求。人生到世上,必然有父母,父母有养育之恩,作为子女当知回报,这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,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去孝敬,还能指望他去爱护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和事吗?所以说,“孝悌”是人“行仁”的本。本讲原文:孟氏“尧舜之道,孝弟而已”者,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笃厚、不容蔽昧处提省人,使人于事君、处友、仁民、爱物、与凡动静语默间,皆只是致他那一念事亲从兄真诚恻怛的良知,即自然无不是道。盖天下之事,虽千变万化,至于不可穷诘。而但惟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,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,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是。事亲从兄一念良知之外,更无有良知可致得者。故曰:“尧舜之道,孝弟而已矣。”此所以为“惟精惟一”之学,放之四海而皆准,施诸后世而无朝夕者也。文蔚云:“欲于事亲从兄之间,而求所谓良知之学。”就自己用功得力处如此说,亦无不可。若曰致其良知之真诚恻怛以求尽夫事亲从兄之道焉,亦无不可也。明道云:“行仁自孝弟始。孝弟是仁之一事,谓之行仁之本则可,谓是仁之本则不可。”其说是矣。

  • 126-良知根本在诚意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26/03/2018 Duration: 11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良知只有一个这个原则,无论事亲、从兄、事君,形式上看,是完全同的事情,但根本共同点是相同的——“真诚恻怛”,如果没有“诚意”就都是伪行了。“良知”最重要的性质——“诚意”,“意”诚了,良知自然能得其用,“意”诚了,良知显现和作用之处自然会恰中事理,发而皆中节。本讲原文:文蔚谓致知之说,求之事亲、从兄之间,便觉有所持循者,此段最见近来真切笃实之功。但以此自为不妨,自有得力处。以此遂为定说教人,却未免又有因药发病之患,亦不可不一讲也。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,自然明觉发见处,只是一个真诚恻怛,便是他本体。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,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,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,只是一个良知,一个真诚恻怛。若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,即是事亲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;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,即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。故致得事君的良知,便是致却从兄的良知。致得从兄的良知,便是致却事亲的良知。  不是事君的良知不能致,却须又从事亲的良知上去扩充将来。如此,又是脱却本原,著在支节上求了。良知只是一个,随他发见流行处,当下具足,更无去来,不须假借。然其发见流行处,却自有轻重厚薄,毫发不容增减者,所谓“天然自有之中也”。虽则轻重厚薄,毫发不容增减,而原又只是一个。虽则只是一个,而其间轻重厚薄,又毫发不容增减。若可得增减,若须假借,即已非其真诚恻怛之本体矣。此良知之妙用所以无方体,无穷尽,“语大天下莫能载,语小天下莫能破”者也。 

  • 125-‘文字障’ 的妨害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23/03/2018 Duration: 11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修心功夫“除了人情事变,则无事矣。”(传习录038节),修心的功夫从易到难,最终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还是自己,这才是核心,打造一个充盈光明的灵魂,拥有坦坦荡荡的幸福感。世界上除了个人的修养,光明内心,打造灵魂,还有更有价值的目标值得人去追求吗?本讲原文:圣贤论学,多是随时就事,虽言若人殊,而要其工夫头脑,若合符节。缘天地之间,原只有此性,只有此理,只有此良知,只有此一件事耳。故凡就古人论学处说工夫,更不必搀和兼搭而说,自然无不吻合贯通者。才须搀和兼搭而说,即是自己工夫未明彻也。近时有谓集义之功,必须兼搭个致良知而后备者,则是集义之功尚未了彻也。集义之功尚未了彻,适足以为致良知之累而已矣。谓致良知之功,必须兼搭一个勿忘勿助而后明者,则是致良知之功尚未了彻也。致良知之功尚未了彻也,适足以为勿忘勿助之累而已矣。若此者,皆是就文义上解释牵附,以求混融凑泊,而不曾就自己实工夫上体验,是以论之愈精,而去之愈远。文蔚之论,其于大本达道既已沛然无疑,至于致知、穷理及忘助等说,时亦有搀和兼搭处,却是区区所谓康庄大道之中,或时横斜迂曲者,到得工夫熟后,自将释然矣。

  • 124-集义就是致良知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21/03/2018 Duration: 17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必有事焉=集义=致良知。其中的“致良知”是最容易下手之处,无论是“必有事焉”还是“集义”,都必须归结到“致良知”这个总的指令发起中枢上来。“集义”时时刻刻存良知在心里,时时处处做出适宜的事情,在进行集义的时候,需要考虑到在妥当的时间、妥当的地点、妥当的环境下做出妥当的行动。日常入世的“集义”就是五伦。本讲原文:夫“必有事焉”只是“集义”,集义只是致良知。说集义则一时未见头脑,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工。故区区专说‘’致良知‘’,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,便是格物。著实去致良知,便是诚意,著实致其良知,而无一毫意必固我,便是正心。著实致良知,则自无忘之病。无一毫意必固我,则自无助之病。故说格、致、诚、正,则不必更说个忘助。孟子说忘助,亦就告子得病处立方。告子强制其心,是助的病痛,故孟子专说助长之害。告子助长,亦是他以义为外,不知就自心上“集义”,在“必有事焉”上用功,是以如此。若时时刻刻就自心上“集义”,则良知之体洞然明白,自然是是非非纤毫莫遁,又焉“不得于言,勿求于心;不得于心,勿求于气”之弊乎?孟子“集义”、“养气”之说,固大有功于后学,然亦是因病立方,说得大段,不若《大学》格、致、诚、正之功,尤极精一简易,为彻上彻下,万世无弊者也。

  • 123-必有事焉和集义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19/03/2018 Duration: 15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先生已经感觉到自己即将灯尽油枯了。而在生命将尽之际,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圣学之道是否后继有人。圣学实质就是人学,不是依靠几本典籍就可以传承下去的,而是人在学在,人亡学亡。整日凭空去做一个“勿忘”的工夫,又凭空去做一个“勿助”的工夫,漫无目的,完全没有实际的下手之处,到头来所下工夫是没多大实际用处的,只要碰到具体的事情,失去方寸了。本讲原文:得书,见近来所学之骤进,喜慰不可言。谛视数过,其间虽亦有一二未莹彻处,却是致良知之功尚未纯熟,到纯熟时自无此矣。譬之驱车,既已由于康庄大道之中,或时横斜迂曲者,乃马性未调,衔勒不齐之故,然已只在康庄大道中,决不赚入旁蹊曲径矣。近时海内同志,到此地位者曾未多见,喜慰不可言,斯道之幸也!贱躯旧有咳嗽畏热之病,近入炎方,辄复大作。主上圣明洞察,责付甚重,不敢遽辞。地方军务冗沓,皆舆疾从事。今却幸已平定,已具本乞回养病,得在林下稍就清凉,或可瘳耳。人还,伏枕草草,不尽倾企。外惟濬一简幸达致之。 来书所询,草草奉复一二。近岁来山中讲学者,往往多说勿忘勿助工夫甚难。问之,则云才著意便是助,才不著意便是忘,所以甚难。区区因问之云“忘是忘个甚么?助是助个甚么?”其人默然无对,始请问。区区因与说,我此间讲学,却只说个“必有事焉”,不说勿忘勿助。  “必有事焉”者只是时时去“集义”。若时时去用“必有事”的工夫。而或有时间断,此便是忘了,即须“勿忘”。时时去用“必有事”的工夫,而或有时欲速求效,此便是助了,即须“勿助”。其工夫全在“必有事焉”上用;“勿忘勿助”,只就其间提撕警觉而已。若是工夫原不间断,即不须更说勿忘;原不欲速求效,即不须更说勿助。此其工夫何等明白简易!何等洒脱自在!今却不去“必有事”上用工,而乃悬空守著一个“勿忘勿助”,此正如烧锅煮饭,锅内不曾渍水下米,而乃专去添柴放火,不知毕竟煮出个甚么物来!吾恐火候未及调停,而锅已先破裂矣。近日,一种专在勿忘勿助上用工者,其病正是如此。终日悬空去做个勿忘,又悬空去做个勿助,渀渀荡荡,全无实落下手处,究竟工夫,只做得个沉空守寂,学成一个痴呆汉。才遇些子事来,即便牵滞纷扰,不复能经纶宰制。此皆有志之士,而乃使之劳苦缠缚,担搁一生,皆由学术误人之故,甚可悯矣。 

  • 122-儒者当援天下溺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16/03/2018 Duration: 07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阳明先生进一步解释自己不遗余力宣讲良知之学的原因,并且顺势游说文蔚携手共进,共同投入到弘扬良知之学的大业中来。为弘扬人的良知而奋斗。此心光明,夫复何言!本讲原文:仆之不肖,何敢以夫子之道为己任。顾其心亦已稍知疾痛之在身,是以徬徨四顾,将求其有助于我者,相与讲去其病耳。今诚得豪杰同志之士,扶持匡翼,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,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,以相安相养,去其自私自利之蔽,一洗谗妒胜忿之习,以济于大同。则仆之狂病固将脱然以愈,而终免于丧心之患矣。岂不快哉!嗟乎!今诚欲求豪杰同志之士于天下,非如吾文蔚者,而谁望之乎?如吾文蔚之才与志,诚足以援天下之溺者,今又既知其具之在我,而无假于外求矣,循是而充,若决河注海,孰得而御哉?文蔚所谓一人信之不为少,其又能逊以委之何人乎?  会稽素号山水之区。深林长谷,信步皆是,寒暑晦明,无时不宜,安居饱食,尘嚣无扰,良朋四集,道义日新,优哉游哉!天地之间宁复有乐于是者?孔子云:“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。”仆与二三同志方将请事斯语,奚暇外慕?独其切肤之痛,乃有未能恝然者,辄复云云尔。咳疾暑毒,书札绝懒,盛使远来,迟留经月,临歧执笔,又不觉累纸,盖于相知之深,虽已缕缕至此,殊觉有所未能尽也。 

  • 121-孔子的遭遇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14/03/2018 Duration: 14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阳明拿孔子当年的遭际,比喻自己当下的遭际。孔子被尊为千古一圣,曾有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”的赞誉,即便这样的人,在世之时,还遭受了如许多不解和诽谤。本人在今天遭受到如此非难和不解也就再正常不过了。本讲原文:昔者孔子之在当时,有议其为陷者,有讥其为佞者,有毁其未贤,诋其为不知礼,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,有嫉且诅之者,有恶而欲杀之者,晨门、荷蒉之徒,皆当时之贤士,且曰“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?”“鄙哉!硁硁乎!莫己知也,斯已而已矣。”虽子路在升堂之列,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,不悦于其所欲往,而且以之为迂,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,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?然而夫子汲汲遑遑,若求亡子于道路,而不暇于暖席者,宁以蕲人之知我、信我而已哉?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,疾痛迫切,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,故其言曰:“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?”“欲洁其身,而乱大伦。”“果哉,末之难矣!”呜呼!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,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?若其“遁世无闷”,“乐天知命”者,则固“无入而不自得”,“道并行而不相悖”也。 

  • 120-走自己的路让狗去叫吧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12/03/2018 Duration: 12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阳明先生对待攻击者的态度是投去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悯。阳明先生看来,面对世道人心日下,弘道救世的事业都已经应之不暇,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理会那些无聊的诋毁者。本讲原文:仆诚赖天之灵,偶有见于良知之学,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。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,则为之戚然痛心,忘其身之不肖,而思以此救之,亦不自知其量者。天下之人见其若是,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,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。呜呼,是奚足恤哉?吾方疾痛之切体,而暇计人之非笑呼?人固有见其父子兄弟之坠溺于深渊者,呼号匍匐,裸跣颠顿,扳悬崖壁而下拯之。士之见者,方相与揖让谈笑于其旁,以为是弃其礼貌衣冠而呼号颠顿若此,是病狂丧心者也。故夫揖让谈笑于溺人之旁而不知救,此惟行路之人,无亲戚骨肉之情者能之。然已谓之无恻隐之心,非人矣。若夫在父子兄弟之爱者,则固未有不痛心疾首,狂奔尽气,匍匐而拯之,彼将陷溺于祸而不顾,而况于病狂丧心之讥乎?而又况于蕲人信与不信乎!呜呼!今之人虽谓仆为病狂丧心之人,亦无不可矣。天下之人,皆吾之心也。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,吾安得而非病狂乎?犹有丧心者矣,吾安得而非丧心乎? 

  • 119-世风日下的根源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09/03/2018 Duration: 13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在阳明看来,天下祸乱不断的根源就在于人不能将人我万物视为一体,人个个囿(yòu)于一己之私,无形之中就是和世间其他万物产生了隔离与疏远,这是一切“恶”得以产生的病根。这个世界动乱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良知,以商业标准作为评价尺度,无法避免引出人性中的晦涩本讲原文:后世良知之学不明,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,是以人各有心,而偏琐僻陋之见,狡伪阴邪之术,至于不可胜说。外假仁义之名,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,诡辞以阿俗,矫行以干誉。损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,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。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。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,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,恣情纵欲而犹自以为同好恶。相陵相贼,自其一家骨肉之亲,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,彼此藩篱之形,而况于天下之大,民物之众,又何能一体而视之?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。 

  • 118-天人合一的良知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07/03/2018 Duration: 17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终其一生,阳明先生都在强调一个主体性的问题。主体存在才是万物意义的支点。如此,便是一气流通的,如何与他间隔得。没有交互,天地鬼神在不在?在,但他的天地鬼神不在。这才是心学落脚之处。强调主体才是万物的意义,而非心识是万物的起始或者基本构成。所以讲心外无物,不等于物由心生,这是全然不同的两个概念。这是门实践的学问,是一门从头打破主客对立的学问。才有知行合一的认知。心外无物的表达,就在于主体性是万物意义的关键。本讲原文:夫人者,天地之心。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。生民之困苦荼毒,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?不知吾身之疾痛,无是非之心者也。是非之心,不虑而知,不学而能,所谓良知也。良知之在人心,无间于圣愚,天下古今之所同也。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,则自能公是非,同好恶,视人犹己,视国犹家,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。求天下无治,不可得矣。古之人所以能见善不啻(chì)若己出,见恶不啻(chì)若己入,视民之饥溺,犹己之饥溺,而一夫不获,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。非故为是而以蕲(qí)天下之信己也,务致其良知求自慊而已矣。尧、舜、三王之圣,言而民莫不信者,致其良知而言之也。行而民莫不说者,致其良知而行之也。是以其民熙熙皞皞,杀之不怨,利之不庸,施及蛮貊,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,为其良知之同也。呜呼!圣人之治天下,何其简且易哉!

  • 117-不见是而无闷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05/03/2018 Duration: 17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本书信中,阳明先生是深自谦抑的君子形象,但阳明先生对孟源(见《陆澄录》)和萧惠(见《薛侃录》)的时候是声色俱厉的。前后对比,这就是“君子不器”,该声色俱厉的时候,绝对不能谦抑可人,该谦抑可人的时候,也绝对不能声色俱厉。随时拿出妥当正确的姿态面对世界,才是随心所欲不逾矩。本讲原文:春间远劳迂途枉顾,问证惓惓,此情何可当也?已期二三同志,更处静地,扳留旬日,少效其鄙见,以求切劘之益。而公期俗绊,势有不能,别去极怏怏如有所失。忽承笺惠,反复千余言,读之无甚浣慰。中间推许太过,盖亦奖掖之盛心。而规砺真切,思欲纳之于贤圣之域。又托诸崇一以致其勤勤恳恳之怀,此非深交笃爱何以及是?知感知愧,且惧其无以堪之也。虽然,仆亦何敢不自鞭勉,而徒以感愧辞让为乎哉?其谓思、孟、周、程无意相遭于千载之下,与其尽信于天下,不若真信于一人。道固自在,学亦自在,天下信之不为多,一人信之不为少者,斯固君子“不见是而无闷”之心。岂世之谫谫屑屑者知足以及之乎?乃仆之情,则有大不得已者存乎其间。而非以计人之信与不信也。

  • 116-心学立身之艰难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02/03/2018 Duration: 12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阳明先生用非常谦恭委婉的口气,在充分不伤及罗整庵面子的前提下,坚定地捍卫了笃信自己学说的立场。本讲原文:呜呼!若某者,其尤不量其力,果见其身之危,莫之救以死也矣!夫众方嘻嘻之中,而独出涕嗟若;举世恬然以趋,而独疾首蹙额以为忧。此其非病狂丧心,殆必诚有大苦者隐于其中,而非天下之至仁,其孰能察之。某为《朱子晚年定论》,盖亦不得已而然。中间年岁早晚,诚有所未考,虽不必尽出于晚年,固多出于晚年者矣。然大意在委曲调停,以明此学为重。平生于朱子之说,如神明蓍龟,一旦与之背驰,心诚有所未忍,故不得已而为此。“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。”盖不忍牴牾朱子者,其本心也。不得已而与之牴牾者,道固如是,不直则道不见也。执事所谓决与朱子异者,仆敢自欺其心哉?夫道,天下之公道也;学,天下之公学也。非朱子可得而私也,非孔子可得而私也。天下之公也,公言之而己矣。故言之而是,虽异于己,乃益于己也;言之而非,虽同于己,适损于己也。益于己者,己必喜之;损于己者,己必恶之。然则某今日之论,虽或于朱子异,未必非其所喜也。“君子之过,如日月之食。其更也,人皆仰之”。而“小人之过也必文”。某虽不肖,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。        执事所以教,反复数百言,皆以未悉鄙人格物之说。若鄙说一明,则此数百言皆可以不待辨说而释然无滞,故今不敢缕缕以滋琐屑之渎。然鄙说非面陈口析,断亦未能了了于纸笔间也。嗟乎!执事所以开导启迪于我者,可谓恳到详切矣。人之爱我,宁有如执事者乎?仆虽甚愚下,宁不知所感刻佩服?然而不敢遽舍其中心之诚,然而姑以听受云者,正不敢有负于深爱,亦思有以报之耳。秋尽东还,必求一面,以卒所请,千万终教。 

  • 115-孟子和杨墨之学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28/02/2018 Duration: 16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墨子提倡“兼爱”,是行仁过了头;杨朱提倡“为我”,是行义过了头。过犹不及的结果就是毒害后世的学术。这个道理和韩愈对佛教对国家的危害意义差不多,面对这样的情景发生,有识之士该站出来卫道。本讲原文:孟子辟杨、墨至于无父、无君。二子亦当时之贤者,使与孟子并世而生,未必不以之为贤。墨子兼爱,行仁而过耳。杨子为我,行义而过耳。此其为说,亦岂灭理乱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?而其流之弊,孟子则比于禽兽、夷狄,所谓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也。今世学术之弊,其谓之学仁而过者乎?谓之学义而过者乎?抑谓之学不仁、不义而过者乎?吾不知其于洪水、猛兽何如也。孟子云:“予岂好辨哉?予不得已也。”  杨、墨之道塞天下。孟子之时,天下之尊信杨、墨,当不下于今日之崇尚朱说。而孟子独以一人呶呶于其间。噫,可哀矣!韩氏云:“佛、老之害,甚于杨墨。韩愈之贤,不及孟子。孟子不能救之于未坏之先,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。 其亦不量其力, 且见其身之危, 莫之救以死也。”

  • 114-朱子九条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26/02/2018 Duration: 11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朱子九条:一、或读书讲道义,或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,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。今日格物,明日又格一物。二、自一身之中,以至万物之理,多多理会。三、非穷尽天下之理,亦非止穷得一理,但须多积累。四、于一一事上穷尽,可以类推。一事上穷不得,且别穷一事,或先其易,或先其难,各随人深浅。五、物必有理,皆所当穷。六、如欲为孝,当知所以为孝之道。七、物我一理,才明彼,即晓此。一草一木皆有理,不可不察。八、知至善之所在。九、察之于身。此九条皆言格物致知所当用力之地与其次第工程。本讲原文:凡执事所以致疑于格物之说者,必谓其是内而非外也,必谓其专事于反观内省之为,而遗弃其讲习讨论之功也;必谓其一意于纲领本原之约,而脱略于支条节目之详也;必谓其沉溺于枯槁虚寂之偏,而不尽于物理人事之变也。审如是,岂但获罪于圣门,获罪于朱子?是邪说诬民,叛道乱正,人得而诛之也。而况于执事之正直哉?审如是,世之稍明训诂,闻先哲之绪论者,皆知其非也。而况执事之高明哉?凡某之所谓格物,其于朱子九条①之说,皆包罗统括于其中。但为之有要,作用不同,正所谓毫厘之差耳。然毫厘之差,而千里之缪,实起于此,不可不辨。 

  • 113-性心意知物的关系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
    23/02/2018 Duration: 16min

   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罗整庵认为:“物”和“意”、“心”之间的一个明显差别,即一个是人心之外的存在,一个是人心之内的存在。都认为外在之物和人的内在意识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两个事物。但阳明心学显然不是这样看待世界的。阳明先生强调“物”、“知”、“意”、“心”、“性”皆来自于“理”,“理”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,一旦被提及,就必然涵盖如下意义:理是本然如此的自然之则在人心的如实投射。这种投射,是“人”所独具的。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方面的性质的。本讲原文:来教谓:“如必以学不资于外求,但当反观内省以为务,则正心诚意四字亦何不尽之有,何必于入门之际,便困以格物一段工夫也?”诚然诚然!若语其要,则“修身”二字亦足矣,何必又言“正心”?“正心”二字亦足矣,何必又言“诚意”?“诚意”二字亦足矣,何必又言“致知”,又言“格物”?惟其工夫之详密,而要之只是一事,此所以为“精一”之学,此正不可不思者也。夫理无内外,性无内外,故学无内外。讲习讨论,未尝非内也;反观内省,未尝遗外也。夫谓学必资于外求,是以己性为有外也,是“义外”也,“用智”者也。谓反观内省为求之于内,是以己性为有内也,是有我也,自私者也。是皆不知性之无内外也。故曰:“精义入神,以致用也;利用安身,以崇德也”;“性之德也,合内外之道也。”此可以知格物之学矣。“格物”者,《大学》之实下手处,彻首彻尾,自始学至圣人,只此工夫而已,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。夫正心、诚意、致知、格物,皆所以修身。而格物者,其所用力,日可见之地。故格物者,格其心之物也,格其意之物也,格其知之物也。正心者,正其物之心也。诚意者,诚其物之意也。致知者,致其物之知也。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?理一而已。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,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,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,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,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。故就物而言谓之格,就知而言谓之致,就意而言谓之诚,就心而言谓之正。正者,正此也;诚者,诚此也;致者,致此也;格者,格此也。皆所谓穷理以尽性也。天下无性外之理,无性外之物。学之不明,皆由世之儒者认理为外,认物为外,而不知义外之说,孟子盖尝辟之。乃至袭陷其内而不觉,岂非亦有似是而难明者欤?不可以不察也。 

page 6 from 12